2009-12-14 11:00 meta
特質論

人類的學習過程可以用行為學的古典制約解釋,當中制約的意思是指將特定的事或物與人的某些本能約束,本能或許是呼吸、食慾、性慾甚至感覺(悲傷,快樂)。行為學的堅信者認為人的所有行為也是透過學習獲得的,所有行為既可學習亦可忘記。
以下是虛構例子解釋古典制約 :
兒童跟父母到街上時也經常要求買玩具,但當玩具得到了以後很快就會被厭棄那麼兒童是喜歡那玩具還是喜歡買玩具的感覺?其實父母親每次也只會在他們心情好的時侯才會買玩具給他們的孩子,這樣就形成了每次也在歡樂的氣氛底下才買玩具。時間久了,玩具就成為快樂的代表。小朋友的厭倦點十分之高的,他們為了您以前說過的一個笑可以重覆問您關於他個笑話的問題。同樣他們可以為了那種歡樂的氣氛而重覆地要求父母親買玩具。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時下有很多人總是喜歡購物,但買回來的東西可能連袋也沒有打開過。成年人也這樣做,為什麼您們還怪您的小孩子?
其實對於小孩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親的愛和關心。買玩具只代表了他們要求與心情好的父母一起的時間。

那例子代表了兒童學懂了用買要求禮物換取歡樂氣氛,但我並不認為學習新事物一定經過這種過程。以下是本人的見解,跟現有的學術性心理學無關。

當我們到了新環境或認識到新人物、事物時,也會不知不覺地把舊有的知識代進新事物中。例如當我們升上中學時,經常會覺得某些新同學跟你認識小學同學很相似,從而去認識這一位新同學。其實那小學同學跟新認識的同學可能只有某些特質相似,例如性格也是搞笑的、也是十分高、也是細眼的。我們除了覺得他們十分相似,我們還會把對那小學同學的感覺代入新認識的朋友當中。所以有時侯我們會不知為什麼會討厭某些人,又不知不覺地喜歡了某些人。您們現在喜歡的、暗戀的人,他們其實也有一點點跟您愛過的人相似。您愛過的人可能是偶像明星,又可能是舊情人。您的舊男/女朋友離開了您,而新認識的朋友中有其中一個的特質跟舊男/女朋友相似,這樣你就開始步向喜歡他/她。

但這裏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現在喜歡的人是擁有上一個我愛的人的特質,那麼我怎會愛上第一個人?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第一個愛的人也是父母親(母親居多),男性或許在青春期中覺得自已己經成熟希望想找一個伴侶。當自己作為父親,希望找一位像母親的女性。當然,這也因為像母親的女性較有安全感。這種想法並不代表所有人,因為在愛情感覺第一次發生是最重要的時侯,例如第一次看愛情電影而感到莫名奇妙的愛情感覺,然後就希望自己是電影的主角,尋找電影的另一位主角。
喜歡一個人並不是一次過由0%喜歡立即到100%的,而是一步一步,累積而成的。但那些累積多數是朝向一種方向,即是(步向喜歡)和(步向討厭)的兩極。當您對某人產生了步向愛的感覺時,每想一想她/他就可能會增加0.5%,見到她/他又會增加1%。這樣很快那人就會成為你極度愛的人。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經常轉換伴侶,但他們的伴侶多數是同一種類,
例如同樣也是打藍球的、同樣也是彈結他的、同樣也是金髮及戴隠形睇鏡的。既然他們的伴侶也有著類似的特質,為什麼還要轉換?
這個我認為是關於古典制約的問題,他們制約了一種差的感覺在現有的伴侶中,但仍然追求著他們的特質,所以就會放棄現在的伴侶而追求另一位擁有這種特質的人。

舉一個例子解釋怎樣從相似特質中揀選對像:
A小姐的剛剛被她的警察男朋友拋棄了,她十分希望警察男友可以回來她的身邊,但警察男友絕對不會回去。A小姐雖然傷心,但也要生活下去。幾個月後,A小姐的傷痛也減低了。在某次機會下,A小姐的女性朋帶了她到一個交友飯局認識新朋友。在飯局當中,有幾位男士也相當有魅力,而他們也對A小姐十分有興趣。經過時間以後,A小姐最終被其中一位男仕追求成功。那位男仕都是警察.。明顯地,那位男仕也有相同的警察體魄,警察的知識及口吻。當一開始那位男仕表明自己的職業是警察時,A小姐己經開始對他男仕有些微的幻想,就是那些微的幻想,令A小姐對那男仕步向了正面的感覺。最後那男仕亦輕易地取後美人歸。

其實在特質論中提及到的把己認識的人或事代入認識的那一點,
如果認真的把他們作比較的話,其實也不太像,說他們相似也十分牽強。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作那些牽強的想法?我十分疑惑地問了學校的教授DRAngelisChan,他給了我一個不錯的解釋。這是基於安全感的問題,因為當人遇到了陌生的事物也會產生一種恐懼,如果我們將己認識的代入陌生的事物當人,得到安全感而消除陌生的恐懼。

兒童的牽強的相似想法
那些牽強的相似想法早在我們童年時己經出現,兒童經常把電視藝員調亂或者說某些藝人十分相似,但那些說話出現後,成年人只會覺得莫名其妙然後糾正小孩。而只要在街上見到兩輛紅色的車,小孩亦會說它們十分相似。如果給那兩輛車大人看,他們說出車輛的牌子不同及型號不一。但如果給那兩輛車給汽車工程師看,他們會說出兩輛車的引擎操作有什麼分別,汽車的用什麼物料等等。認識越深令我們對事物覺得相似的想法減低。所以我相信牽強的相似想法並不只是用作安全感,這行為也可幫助我們學習。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特質論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